妙手醫生
作者:馬雪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
肝癌分原發性和繼發性(轉移性)兩種。原發性肝癌是指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始發生的癌腫,為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占所有癌瘤的1%~7%,尤以東南沿海地區多見。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列第三位,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40~49歲為多,男女之比為(3~5)∶1。其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確定,目前認為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黃曲霉素和其他化學致癌物質有較密切的關系。
本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故臨床上應對可疑病例進行甲胎蛋白(AFP)測定、血液酶學檢查、放射性核素掃描、A型和B型超聲波檢查、X線肝血管造影、CT、腹腔鏡和肝穿刺活檢,以明確診斷。西醫學施行早期手術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一年存活率為20%左右,5年存活率很少超過20%。但本病目前在臨床確診時,中晚期病例約占90%左右,其中以中醫藥治療為主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者約占92%以上。據報道,Ⅱ期肝癌患者中醫藥治療組一年生存率為36.5%
肝癌患者的治療原則首選手術治療,肝部分切除:若患者肝功能較好、單個腫瘤且腫瘤內無血管生長,可進行肝臟腫瘤及周圍組織部分切除術。如不具備手術條件的患者,次選特殊藥物治療,如(1)化學治療藥物:如奧沙利鉑、氟尿嘧啶等,此類細胞毒藥物可一定程度的殺滅癌細胞。(2)靶向治療藥物:如索拉非尼、侖伐替尼、瑞戈非尼等,可作用于特定受體、靶點,抑制癌細胞生長。(3)免疫治療藥物:如PD1抗體等,此類藥物能激活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等等。
當然,目前肝癌治療方案很多,不評論那種方法更好,在眾多方法之中,中醫也是癌癥的治療方式之一,一般用于輔助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調理的作用,改善患者的體質,增強身體免疫力等。在手術之后對于體質比較差的可以使用中藥進行調理,另外在化療以及放療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中藥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放化療的不良反應,改善患者的食欲等都是有一定作用的,需要先看一下中醫,根據個人體質采用辯證用藥。
具體分為以下集中類型,現列出以供參考。
1.肝郁脾虛型。癥見:上腹右部腫塊,脹滿疼痛,壓之痛甚或不明顯,胸悶嘆息,或嘔血黑便,或有黃疸,納呆食少,大便溏泄,疲倦乏力,面色萎黃,或蒼白,或晦暗,形體消瘦,精神萎靡,舌質紅或淡紅,脈細弦。證屬肝氣郁滯,脾虛不健,瘀毒內蘊。治宜疏肝健脾。
常用藥物:佛手、郁金、柴胡、香附疏肝理氣;薏苡仁、雞內金、香砂六君或四君以健脾補中;氣郁則化火,故用半枝蓮、大青葉、茵陳、馬齒莧清火解毒;氣滯則血瘀,故用丹參、赤芍、三七、仙鶴草之屬活之祛之;肝腎陰虛則陽亢,故以女貞子、枸杞子、首烏、生地、石斛之屬滋之涵之。
2.濕熱瘀滯型。癥見:肝區腫塊質硬,按之則痛,或腹脹膨隆,或全身黃疸,或有發熱,或便黑如醬,納谷尚少,形體消瘦,肢體疲軟,面色黯黑,形容憔悴,肌膚甲錯,舌質紅,邊有瘀斑,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澀。證屬肝經濕熱,氣滯血瘀,邪毒內結。治宜清解濕熱、行滯祛瘀。
常用藥物: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虎杖以清利濕熱解毒;柴胡、青皮、郁金、石見穿、三棱、莪術、牡蠣、鱉甲等疏肝理氣、行滯祛瘀,并有軟堅散結之功。如見腹水,可用茵陳蒿湯加茯苓、商陸、車前子、澤瀉等清利濕熱;俟濕熱瘀滯得解,再用“八珍”、“人參養榮”之劑以扶正善后,則腹水腫塊消失而愈。
3.脾腎兩虛型。癥見:形寒肢冷,神倦消瘦,動則氣促,面色萎黃,肝區腫塊疼痛,脘腹作脹,口潰納差,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質暗紅,苔薄白或黃膩,脈細軟無力。證屬脾腎陽虛,氣血兩虧,兼有濕熱瘀滯。治宜健脾溫腎,氣血雙補,佐以清熱行滯。
常用藥物:黨參、炒白術、茯苓、黃芪、白芍、山楂、制首烏等健脾開胃、益氣補血;若陽虛里寒,加附子,佐白花蛇舌草、藤梨根、郁金、山甲、牡蠣等清解濕熱、行滯祛瘀;若疼痛明顯則加枳殼、素馨花、延胡索、丹參、鱉甲以行滯化瘀、軟堅止痛。
本文僅列訴個人觀點,如有錯誤遺漏之處,歡迎各位同道觀看指正。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