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作者:李冬華 北京航天總院
原發性疼痛是一類獨立于其他明確疾病之外的疼痛綜合征,在臨床診療中占據重要地位。這類疼痛并非由組織損傷或其他基礎疾病直接引發,而是因神經系統自身功能紊亂、代謝失衡或遺傳因素導致,涉及復雜的病理生理機制,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全球約30%-50%的成年人曾經歷原發性疼痛困擾,深入探究其本質對疼痛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一、原發性疼痛的核心機制
原發性疼痛的發生與神經敏化、神經遞質失衡及遺傳易感性密切相關。在神經敏化層面,外周敏化和中樞敏化共同作用。當傷害性感受器受到持續刺激時,外周敏化現象出現,神經末梢對疼痛刺激的閾值降低,輕微刺激即可引發強烈疼痛信號 。中樞敏化則涉及脊髓和大腦對疼痛信號的過度處理,神經元興奮性增強,導致疼痛感知范圍擴大、強度增加。例如,偏頭痛患者在發作期,三叉神經血管系統敏感性顯著升高,普通環境刺激也可能誘發疼痛。
神經遞質失衡是原發性疼痛的另一關鍵因素。5-羥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經遞質參與疼痛調節。在緊張型頭痛中,5-羥色胺水平異常影響痛覺傳導通路,致使頭部肌肉持續性收縮疼痛。γ-氨基丁酸作為抑制性神經遞質,其分泌減少會打破神經興奮與抑制的平衡,促使疼痛信號放大。
遺傳因素在原發性疼痛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研究發現,叢集性頭痛存在家族聚集現象,特定基因位點突變與疾病易感性相關。這些基因突變可能影響神經遞質代謝、離子通道功能或炎癥反應,從遺傳層面增加疼痛發生風險。
二、原發性疼痛的主要類型
(一)偏頭痛
偏頭痛是最具代表性的原發性疼痛之一,全球發病率約10%。典型偏頭痛表現為單側搏動性頭痛,疼痛程度中至重度,常伴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癥狀。約20%的患者存在先兆期,出現視覺異常(如閃光、暗點)、感覺異常或言語障礙,先兆癥狀可持續數分鐘至1小時,隨后進入頭痛發作期。
偏頭痛的發作機制涉及三叉神經血管系統激活與神經炎癥反應。三叉神經末梢釋放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等神經肽,引起腦膜血管擴張、血漿蛋白滲出,形成無菌性炎癥,刺激神經纖維產生疼痛信號。此外,皮層擴布性抑制(CSD)在偏頭痛先兆形成中發揮關鍵作用,神經元去極化以波浪形式在大腦皮層擴散,影響感覺、視覺等功能。
(二)緊張型頭痛
緊張型頭痛是最常見的原發性疼痛,約占頭痛門診病例的70%。其疼痛特征為雙側頭部緊箍樣、壓迫性疼痛,程度較輕,不伴惡心嘔吐,但可伴有畏光或畏聲。根據發作頻率,分為發作性緊張型頭痛(每月發作<15天)和慢性緊張型頭痛(每月發作≥15天)。
發病機制主要與頭部肌肉持續性收縮和中樞神經系統疼痛調節異常有關。長期精神壓力、不良姿勢(如低頭看手機)導致頭頸部肌肉緊張,代謝產物堆積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疼痛。中樞層面,疼痛抑制系統功能減退,使大腦對正常感覺輸入過度反應,放大疼痛感知。
(三)叢集性頭痛
叢集性頭痛雖發病率較低(約0.1%),但疼痛程度劇烈,被稱為“自殺性頭痛”。其發作具有明顯周期性,常在夜間或凌晨發作,每次持續15分鐘至3小時。疼痛集中于單側眼眶、顳部,呈尖銳刺痛或鉆痛,伴同側眼部充血、流淚、流涕、鼻塞等自主神經癥狀。
發病機制與下丘腦功能紊亂密切相關。研究表明,下丘腦后部在叢集性頭痛發作期出現異常激活,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和疼痛感知,導致疼痛與自主神經癥狀同時出現。此外,組胺代謝異常可能參與發病過程,患者血液中組胺水平在發作期升高,引發血管擴張和炎癥反應。
三、原發性疼痛的診療困境與突破
原發性疼痛的診斷依賴癥狀學標準和排除性診斷。醫生需詳細詢問疼痛部位、性質、發作規律、伴隨癥狀等,結合全面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如頭顱CT、MRI)排除繼發性因素。但部分患者癥狀不典型,與繼發性疼痛存在重疊,給準確診斷帶來挑戰。
治療方面,藥物治療仍是主要手段。偏頭痛急性期可使用曲坦類藥物特異性激活5-羥色胺受體,收縮擴張血管并抑制神經肽釋放;預防性治療常用β受體阻滯劑、丙戊酸鈉等調節神經興奮性。緊張型頭痛多采用非甾體抗炎藥、肌肉松弛劑緩解疼痛,配合心理治療改善緊張情緒。叢集性頭痛急性期首選高流量吸氧和皮下注射曲坦類藥物,預防性治療以維拉帕米、鋰鹽等調節神經功能。
近年來,生物制劑的應用為原發性疼痛治療帶來新突破。針對CGRP及其受體的單克隆抗體在偏頭痛預防中展現顯著療效,可使發作頻率降低50%以上。神經調控技術如經顱磁刺激、脊髓電刺激等,通過調節神經興奮性緩解疼痛,為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新選擇。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