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作者:達永右安門醫院
膠質瘤一級一般情況下沒有任何癥狀或者只有一個頭疼頭暈的癥狀出現,還需要根據膠質瘤的部位和大小,對周圍組織的壓迫等多種因素有關系,如果發生的部位比較好,沒有特別長大或者對周圍組織造成壓迫,一般來說不會有什么特殊的臨床表現,可以配合醫生進行相關檢查治療。
通常情況下對于一級的膠質瘤患者來說,患者往往會表現為反復出現的頭痛頭昏等不適癥狀,并且難以用其他疾病來進行解釋,同時隨著腫瘤體積的不斷增大,往往會表現為患者出現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臨床表現。
對于膠質瘤的患者來說,早期接受治療,早期切除,多數情況下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手術以后盡早開始接受放化療,可以最大程度的將腫瘤細胞全部殺死,有效的減少將來腫瘤復發的幾率,提高生存期。
彌漫性腦干膠質瘤癥狀一般有顱內壓升高和神經損傷等。
彌漫性腦干膠質瘤患者在早期可能沒有癥狀,也沒有神經系統定位的特殊體征。這些患者只是在CT檢查中意外發現。1、顱內壓升高:通常會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和嚴重嘔吐等癥狀。2、神經損傷:通常表現為癲癇,可以是局灶性發作,也可以是全身性發作。患者會出現身體活動障礙,以及肢體感覺障礙。一些患者還會出現意識變化,如認知能力下降、困惑,甚至在嚴重情況下出現困惑。
建議患者平時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多吃蔬菜和水果,堅持鍛煉。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勞逸結合等。患者會出現眼睛活動度不好、嘴部嘴歪、喝水發嗆、步態不穩、咀嚼困難等。腦干膠質瘤是腦部膠質瘤里面危險性最高的一類腫瘤,治療較困難,手術風險較大。腦干膠質瘤指的是膠質瘤生長在腦干。當腦干出現膠質瘤時,會出現相應的核團受損,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膠質瘤(Glioma)是來源于神經系統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細胞的腫瘤的統稱,是顱內(大腦內部,顱骨以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顱內腫瘤的40%-50%。根據細胞種類不同可將膠質瘤分為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少枝膠質細胞瘤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膠質瘤治療及預后也各不相同,治療方法多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用手術、放療及化療等手段。
膠質瘤發病年齡大多在21~50歲間,以31~40歲為高峰,另外在10歲左右的兒童也較多見。膠質瘤的發病男性較多,這種情況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一種膠質瘤類型)更明顯。髓母細胞瘤也是男性較為多見。
目前膠質瘤的病因未明,潛在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或特定基因多態性(基因出現問題)、電離輻射、神經系統致癌物、病毒感染等等。
該病的發病年齡大多在21-50歲之間,以31-40歲為高峰,另外在10歲左右兒童也比較多見,是另一個發病小高峰。各種類型的膠質瘤各自有其自己的好發年齡,比如星形細胞瘤多見于壯年。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多見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見于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大多發生在兒童。
低級別膠質瘤及高級別膠質瘤。
按腫瘤所處位置分類
小腦幕(小腦附近的一層膜)將腦組織分為幕上和幕下,腦膠質瘤也分為幕上膠質瘤和幕下膠質瘤。位于腦干的膠質瘤稱腦干膠質瘤。
膠質瘤可能會引起顱內壓增高、腦水腫、腦疝、癲癇、深靜脈血栓、精神癥狀等。
其中顱內壓增高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及時治療膠質瘤,降低顱內壓力可幫助預防該并發癥的發生。
多給病人活動身體可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目前對膠質瘤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即開顱膠質瘤切除手術,但由于腫瘤沒有明顯的邊界,除了早期位置適當的小腫瘤外,難以做到全部切除,一般主張在進行手術的同時給與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綜合治療,近年來有文獻報道電場治療也可使部分惡性膠質瘤患者獲益。這些方法雖然無法完全阻止腫瘤生長,但可以延緩復發和延長生存期。應爭取早期明確診斷,及時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膠質瘤很難根治,手術后往往會復發,病情進展快,預后差。導致的后遺癥主要是通過顱內壓力增高和(或)局部腦組織破壞產生的,前者在切除腫瘤后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而后者造成的癥狀是永久性的。不同級別的膠質瘤預后各不相同。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