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在藥物使用過程中,因藥物本身或/及其代謝產物或由于特殊體質對藥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導致的肝臟損傷稱為藥物性肝損傷,亦稱藥物性肝病,臨床上可表現為各種急慢性肝病,輕者停藥后可自行恢復,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積極治療、搶救。DILI可以發生在以往沒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來就有嚴重疾病的患者身上;可發生在用藥超量時,也可發生在正常用量的情況下。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藥物及保健品已超過30000種,明確可以引起DILI的藥物超過1000種,因此,DILI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
DILI被分為可預測性和不可預測性(特質性)肝損傷兩種類型,代表了兩種不同結局:
(1)可預測性肝毒性呈劑量依賴性,典型特點為持續用藥數天內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應用足夠的劑量后基本上所有的患者都將發病,典型的可預測性肝毒性藥物即對乙酰氨基酚。對于可預測性肝毒性藥物,劑量與毒副作用密切相關,故低劑量使用可能是安全的。
(2)特質性肝毒性藥物無明確劑量依賴效應,常發生于用藥后數周到數月。該藥物即使大劑量應用,也僅有極少部分患者出現肝損傷(因患者的特異體質所致)。
目前,藥物性肝損害的分類并不完全令人滿意,但大多數急性病例仍可分為肝細胞型,膽汁淤積型(有或無炎癥)和混合型.有些藥物能引起包括腫瘤在內的慢性肝損害.藥物誘導的溶血可引起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癥而發生輕度黃疸,但無真正的肝損傷,因而肝功能試驗正常.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