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脾胃虛弱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可通過中醫辯證論治并通過中藥治療。脾胃虛弱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等中醫證候,證候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脾胃虛弱主要治則益氣化濕,健脾助胃。主要方劑有六君子湯加減、參苓白術散加減。
針對不同證候,治療上也有所區別。
1、脾氣虛表現為納少、腹脹,食后尤甚,便薄,少氣懶言等,常用四君子湯加減。
2、脾陽虛表現為食少、腹脹腹痛、便溏等,常用大建中湯加減。
3、脾不統血常見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便血、衄血等,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常用歸脾湯加減。
4、中氣下陷表現為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并伴有脾氣虛弱癥狀,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5、胃陽虛表現為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嘔吐、噎膈等,常用黃芪建中湯加減。
造成脾胃不和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脾胃不好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酗酒:酒精會刺激胃黏膜,更進一步損傷了腸胃的健康。
2.過度疲勞:人體過度疲憊會造成腸胃供血不正常,使胃酸增加且黏液減少。
3.晚餐過飽:容易造成難以消化而引起睡眠質量差,甚至還會刺激胃黏膜,誘發胃潰瘍。
4.飲食不規律:節食減肥或暴飲暴食都會使腸胃的負擔加重,造成腸胃不好。
5.飲食習慣不好:食用生冷、刺激性的食物,會對腸胃造成負擔。
6.不注意飲食衛生:會導致細菌滋生,影響腸胃的功能。
飲食上須有哪些注意?
1、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胡椒、蔥、姜、韭等。
2、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芡實、山藥、扁豆、蓮子肉等。
3、若胃熱較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枇杷等。
4、平時時可通過食療補益中焦,例如用白術、干姜、雞內金、熟棗肉,共搗為泥,作成小餅,早起空腹服用;將山藥去皮切成薄片,再將棗肉切碎,共合均勻后蒸糕,常服可健脾胃。
治療脾虛的中藥有哪些?
1.茯苓:茯苓味甘性平,它主要入腎和大腸經。它的功效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
2.白術:白術是臨床上十分常用的健脾胃的中藥,它的主要作用是健脾、燥濕、化痰,還可以強腰膝,治療腰疼、關節疼等疾病。它本身氣香可以醒脾,味厚可以補中。
3.山藥:能夠補脾胃,因為從中醫食療的角度上來講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對于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的人,如果適當食用山藥有很好的補脾胃的功效。
4.紅豆:第一、輔助降低血脂,紅豆的外皮當中含有皂苷,可以明顯降低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含量,能夠發揮出降低血脂的功效。第二、有助于恢復緩解疲勞,紅豆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1可以將碳水化合物迅速的轉化為能量,避免血液中乳酸過多蓄積而造成肌肉酸痛
5.薏米:薏仁是我國傳統的藥食兩用的保健食品。薏仁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清熱排膿、抗炎鎮痛、增強免疫力等功效。薏仁多糖含量豐富,其中多糖中的A、B、C糖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關注@妙手中醫師 #清風計劃# #想要健康瘦下來,健脾祛濕很關鍵#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