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骨質疏松(OP)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和繼發性骨質疏松。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病因主要為老年及絕經;繼發性骨質疏松的常見病因則包括內分泌代謝疾病、某些藥物、器官移植術后及肝腎疾病等。研究發現,各種病因導致的慢性肝病、肝硬化及終末期肝病、肝移植術后均可并發不同程度的骨營養不良,主要表現為骨質疏松癥。慢性肝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可發生椎體壓縮性骨折、橈骨及股骨骨折等,是致殘等重要原因,嚴重影響了慢性肝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及長期預后。
對于慢性肝病患者,由于有一些肝臟細胞,如庫普弗( Kupffer)細胞、星狀細胞等在參與肝臟的損傷修復過程中,會同時產生一些與骨代謝相關的細胞因子,例如胰島樣生長因子1(GF-1)、腫瘤壞死因-a(TNF-a)和白介素-8(Ⅱ-8)等。慢性肝病對這些細胞因子的影響有:①IGF-1在骨代謝中具有刺激成骨細胞增殖與分化、減少骨膠原降解、保持骨量的作用。在慢性肝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由于肝細胞的營養障礙,導致肝臟合成IGF-1的功能下降,致使IGF-1產生減少,從而影響骨的正常代謝,成為骨骼老化、骨質疏松的啟動因子;②由于TNF-a和-8均為促炎癥細胞因子并受到肝細胞內毒素的刺激故在慢性肝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則生成增多。然而,這兩種細胞因子的增多可使破骨細胞活化,干擾鈣磷代謝,引起骨量減少,導致骨質疏松。
因此,慢性肝病患者,特別是中晚期肝硬化患者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癥,嚴重者可出現身材變矮、脊柱彎曲、背痛、骨痛等癥狀,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輕微碰撞或不慎跌倒的情況下發生骨折,且骨折后愈合明顯延遲。
綜上所述,正確認識、積極防治骨質疏松,對于提高慢性肝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其防治措施包括:①要強調積極治療原發病,延緩病情進展,這是防治骨質疏松癥的根本措施;②應注意防治骨質疏松的基礎措施以及高危人群的骨密度檢測。基礎措施包括攝入含鈣豐富的均衡飲食、適當鍛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等。對高危人群進行骨密度檢查是早期發現骨質疏松的前提。美國胃腸學會建議對曾經脆性骨折、絕經后、需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初次診斷PBC、肝硬化、肝移植術前等患者,均應檢測骨密度;③慢性肝病患者一旦確診骨質疏松,或已發生過脆性骨折,僅僅依靠上述措施是不夠的,必須在上述措施基礎上使用抗骨吸收或促骨形成的藥物治療。抗骨吸收藥物包括二磷酸鹽類藥物、雌激素類藥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降鈣素等。促骨形成藥物目前主要是甲狀旁腺激素。此外,雷奈酸鍶干混懸劑兼有抗骨吸收及促骨形成作用。SO∏研究(一項雙盲對照研究)表明,使用雷奈酸鍶可顯著升高腰椎骨密度(比安慰劑組高14.4%)和股骨頸骨密度(比安慰劑組高8.3%),并顯著降低椎體骨折及髖骨骨折的風險;同時,該藥安全性較好,不良反應輕微而短暫,偶見惡心、腹瀉,為慢性肝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現有的這些藥物治療研究病例數均較少,其療效尚無明確定論,且何時開始治療也無統一意見,尚有待進一步大樣本臨床研究驗證;④對于終末期肝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肝移植術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盡管肝移植術后短期內骨質疏松和脆性骨折發生率增高,但在術后2年,患者骨密度值趨于正常,骨折風險也明顯降低。有文獻報道肝移植術前應用二磷酸鹽可降低移植術后骨折的風險。因此,對慢性肝病患者肝移植術前應檢測骨密度、積極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術后根據具體情況盡量減少腎上腺皮質激素用量,以預防術后脆性骨折。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