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1, 病毒的來源是什么?
中國醫學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發表的文章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與已知的冠狀病毒相比相似度均小于90%,判定其為一種前所未知的新病毒。而新發現毒株包含ORF3和完整的ORF8基因區域,這是蝙蝠源冠狀病毒的特征序列。
至于蝙蝠和人之間的中間宿主是什么,目前尚未有答案。不過,多項研究表明,華南海鮮市場或許并非新冠病毒的唯一發源地。
1月31日,生物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表了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研究人員的論文,聲稱新冠病毒插入了HIV基因結構片段,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暗示是人造病毒。這種說法遭到了全球科學家一致的批評,同日《科學》發表文章稱這種說法是“陰謀論”。bioRxiv很快進行了撤稿。目前科學界的意見普遍認為,這是一種來自自然界的病毒。
2, 通過什么傳播?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中國出現新冠病毒——評估其影響時的關鍵問題》一文指出:新冠病毒的傳播可能通過大的帶毒飛沫和接觸發生,較少通過氣溶膠和污染物發生。這意味著,感染者的唾液會攜帶病毒,而說話、咳嗽、噴嚏,都會使唾液以飛沫方式傳播到空氣中,如此就有機會接觸其他人的黏膜。同時,這些飛沫會沾在物體表面,比如電梯按鈕,如果其他人的手觸碰到再碰自己的眼睛,嘴巴等位置,也可能會被感染。
1月3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一篇報道美國首例病例的文章中,提到了在患者發病第7日采集的糞便樣本中檢出了病毒 RNA。同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與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也觀察到部分患者首發癥狀僅為腹瀉,懷疑消化系統也可能是病毒的傳播途徑,后在這些患者的大便和肛拭子中也發現病毒核酸。研究團隊據此提出,新冠病毒還存在一定的糞-口傳播。
3, 傳染性有多強?
1月25日,由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發表的報告《新冠病毒的傳播性》顯示,如果沒有有效的遏制措施,每個患者可能感染1.5至3.5個人。
1月30日《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動力學》,測算認為,現有患者平均將感染傳給了另外2.2人。
1月31日《柳葉刀》發表了一項來自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的成果,認為在基線情況下,新冠病毒的RO(基本傳染數)為2.68,即一個患者或病毒攜帶者平均可以傳染給2.68個人。
總的來說,目前的研究認為新冠病毒基本傳染數都在1.5-3之間,小于非典SARS病毒(香港)的3.1-4.2,那為何中國病例增長卻超過2003年SARS的新增速度?這可能是由于新冠病毒的傳播周期更快,傳播方式更為隱匿,更難以防控,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人口流動速度遠遠超過2003年。
4, 發病的潛伏期是多少天?
1月30日《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動力學》表明,大多數感染者7天內會發病,估計平均潛伏期為5.2天。荷蘭的研究人員表示,在34個確證病例中,平均潛伏期大概為5.8天。而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另一則報道中,一位27歲的越南小伙被其曾到過武漢的父親感染,發病的潛伏期只有3天。
世衛組織在《Novel Coronavirus(新冠病毒)-Situation Report-7》中預測病毒的潛伏期大約為2至10天。美國疾控中心的官員估計,潛伏期為2至14天。
目前有研究發現,可能有“無癥狀感染者”的存在,但對“無癥狀傳播”尚存在爭論,也不清楚疾病的嚴重程度是否會影響傳播病毒的難易程度。2月1日,世衛組織在推特上聲稱:“無癥狀者的傳染比較少見,對于其他冠狀病毒來說也非常罕見,比如MERS。因此,無癥狀病例的傳播可能不是此次冠狀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5, 發病的癥狀是什么?
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四版)顯示,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癥狀。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
1月24日在《柳葉刀》上發表的論文《武漢市2019年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發現,發病時的常見癥狀為發燒(98%),咳嗽(76%)和乏力或肌肉酸痛(44%),從發病到呼吸困難的天數平均為8天。
而美國首例患者最初表現為輕度咳嗽和低度間歇性發燒,入院前有兩天的惡心和嘔吐史。入院后出現大便稀疏的癥狀,還出現反復發燒的情況。在患病的第4天X光片還沒有肺炎跡象,但患病第9天(住院的第五天)的X光片顯示,左肺葉下有肺炎,血氧飽和度下降至90%,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這表明,該病的早期癥狀很像感冒,但在進程中會發生爆發性肺炎。
6, 危重率和死亡率高嗎?
2月4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截至2月3日24時,全國確診病例病死率2.1%。湖北省確診病例病死率3.1%,武漢確診病例病死率4.9%,如果除掉湖北,其他省份病死率是0.16%。世衛組織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認為,與季節性流感或其他疾病的病死率相比,2%的病死率仍然是一個棘手的病死率。
1月29日發表于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的一篇回顧性研究文章表明,新冠病毒感染更可能影響患有合并癥的老年男性,另外,年齡大、肥胖和合并癥可能與死亡率增加有關。
雖然關于死亡率目前還無法下定論,但學界普遍認為,該病毒的死亡率大大低于另外兩種冠狀病毒:致死率三分之一的MERS,以及致死率約十分之一的SARS。從臨床來看,MERS和SARS似乎對肺組織更具破壞性。
7, 目前有什么治療方式?
按照目前國家衛健委公布的診療方案,除了常規的病情檢查和監測外,可對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發病早期可試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也可選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如有肺部狀況,酌情酌量短期內使用糖皮質激素;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藥物,尤其是聯合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加強細菌學監測,有繼發細菌感染證據時及時應用抗菌藥物。
這其中,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是一種抗艾滋病毒的復方制劑。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王廣發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就是使用了洛匹那韋/利托那韋。
而美國首個病例在肺部發炎之前的治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支持性的。肺部發炎后開始使用萬古霉素和頭孢吡肟治療,并開始吸氧。入院第七天,主治醫師給病人靜脈注射了瑞德西韋(Remdesivir),患者的呼吸得到了改善,血氧也升高了。
瑞德西韋是一種正在開發的新型核苷酸類似物前藥,本來用于抗埃博拉病毒,在之前的臨床試驗中證實了對SARS和MERS的病毒病原體均有活性。
湖北省科技廳廳長王煒2月2日表示,目前已初步篩選出三種治療藥物,在細胞層面能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的復制,在人體上的作用有待臨床試驗。目前有報道的藥物還有阿比朵爾、法匹拉韋、磷酸氯喹等,據統計,目前已有31項臨床試驗在中國臨床試驗中心注冊。
8, 個人如何預防被病毒傳染?
第一,戴普通醫用口罩出門。咳嗽產生的飛沫82%都集中在0.74和-2.12微米,所以絕大多數飛沫核用普通的醫用口罩就已經足夠了,不需要佩戴N95。
第二,注意打噴嚏的禮儀,在迅雷不及掩耳的0.34秒里,唾液已經傳播到70厘米以外了。因此,打噴嚏應使用厚一點的紙巾(或多層重疊),萬一沒有紙巾或來不及取紙巾,就把頭埋在臂彎里,用袖管罩住口鼻來打噴嚏。
第三,勤洗手,并且洗久一點,泡沫搓手至少需要20秒,這大概是相當于把“祝你生日快樂”歌默唱兩遍那么長的時間。并盡量避免用手摸自己的臉、揉眼睛。
9, 什么時候會有疫苗?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發布的文章顯示,研究人員已經研究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組,發現了對感染至關重要的蛋白質。來自澳大利亞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至少三家公司的科學家正在研制備選疫苗。
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說:“如果沒有遇到任何不可預見的障礙,我們能在未來三個月內進行一期試驗……在初步試驗之后,可能還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來進行廣泛的測試,以證明疫苗安全有效。在最好的情況下,疫苗可能在一年后對公眾開放。”
10, 公共政策如何應對?
公共衛生措施(包括社區隔離、及時診斷和嚴格遵守醫療機構的一般預防措施),這在控制SARS和MERS中都發揮過至關重要的作用。1月30日晚,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但強調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
雖然中國各地都出現了疫情,但1月31日《柳葉刀》發表的香港大學團隊最新研究結果表示,相關研究人員相信,仍有可能采取措施來確保控制病毒感染的傳播,措施包括對最初的輸入病例及早期本地的傳播病例進行嚴格的隔離治療,受感染的地區應該采取實質性的甚至更加嚴厲的限制人口流動的措施,例如通過取消大規模集會、學校暫停開學,建立在家安排工作的靈活機制,以此大幅降低人口內部接觸率。
這些正是目前中國在堅持做的。中國各地已陸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各省各市各區各村鎮陸續出臺管控交通的政策,學校推遲了開學時間,企業也推遲了復工的時間。
(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不代表妙手醫生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