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齲齒是什么?
"齲齒",俗稱"蟲牙"、"蛀牙",是人類發病率極高的疾病。我國2005年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調顯示:每一百個5歲兒童中就有超過66人嘴里有齲齒,35~44歲中年人群中,這一比例上升到88.1%,而65~74 歲老年人的患齲率則高達98.4%。齲齒,是口腔主要的常見病,也是人類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與腫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
兒童從出生6個月萌生第一顆乳牙到12歲左右乳牙替換完成,很容易患齲齒,但是,在我國對兒童齲齒治療的重視程度遠遠遲于成人齲齒的治療,20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后對兒童齲齒的注重程度才得到很快的提升。
小兒齲齒形成是四種因素聯合作用的,首先乳牙牙釉質鈣化程度低,易患齲;加之患兒愛吃甜食,形成口腔酸性環境,導致牙菌斑附著在乳牙表面;再加上患兒吃甜食的次數多,時間久,長時間不刷牙,刷牙不到位,口腔清潔程度差。
齲齒是怎樣產生的?
目前公認的齲病病因學說是四聯因素學說,主要包括細菌、口腔環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蟲、病毒等寄生于其上的生物體)和時間。其基本點為:致齲性食物糖(特別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緊緊貼附于牙面,由唾液蛋白形成的獲得性膜。這種獲得性膜不僅得以牢固的附著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適宜溫度下,有足夠的時間在菌斑深層產酸,侵襲牙齒,使之脫礦,并進而破壞有機質,產生齲洞。
細菌
是齲病發生的必要條件,一般認為致齲菌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產酸菌屬,其中主要為變形鏈球菌、放線菌屬和乳桿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產酸,導致牙齒無機質脫礦;另一種是革蘭陽性球菌,可破壞有機質,經過長期作用可使牙齒形成齲洞。
口腔環境
口腔是牙齒的外環境,與齲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其中起主導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唾液。
食物
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與菌斑基質的形成有關,也是菌斑中細菌的主要能源,細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謝產生酸,并合成細胞外多糖和細胞內多糖,所產的有機酸有利于產酸和耐酸菌的生長,也有利于牙體硬組織的脫礦,多糖能促進細菌在牙面的黏附和積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時,提供能量來源。
唾液
在正常情況下,唾液有以下幾種作用:①機械清洗作用;②抑菌作用;③抗酸作用;④抗溶作用。
唾液的量和質發生變化時,均可影響齲患率,臨床可見口干癥或有唾液分泌的患者齲患率明顯增加。頜面部放射治療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壞而有多個齲牙;另一方面,當唾液中乳酸量增加,也有利于齲的發生。
宿主
牙齒是齲病過程中的靶器官,牙齒的形態、礦化程度和組織結構與齲病發生有直接關系。
時間
齲病的發生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從初期齲到臨床形成齲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齲細菌、適宜的環境和易感宿主同時存在,齲病也不會立即發生,只有上述三個因素同時存在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產生齲壞。
如果不治療齲齒會有什么后果?
如果不及時治療小兒齲齒,會影響患兒的咀嚼、消化吸收功能,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也可導致偏側咀嚼,影響頜骨發育;影響相鄰恒牙健康;乳牙齲齒易向深部發展,形成牙髓炎,根尖周炎,可能影響恒牙的釉質發育及恒牙的萌出順序和位置;破損大的牙冠及根尖外露易形成口腔慢性創傷性潰瘍。
蛀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置之不理,蛀牙能破壞牙齒并破壞牙齒的中央神經,從而導致膿腫,也就是牙根頂端的局部感染。一旦膿腫形成,只能通過牙根管療法、外科手術或拔除牙齒進行治療。
?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一直是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但其實并不科學,因為牙疼是一種口腔疾病的癥狀,尤其是在得了蛀牙的情況下,那真是吃不下,睡不著,千萬不能有等一等,算了吧的觀念。"牙疼不是病"的觀點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會耽誤治療,造成蛀牙惡化,牙齒壞死,而且還有可能導致更多的蛀牙產生。真要是到了疼得實在受不了的階段,有時就連牙醫也幫不上忙,那真是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出生0~6個月,乳牙一旦萌出,家長就應用紗布清洗牙面,睡著時最好停止喂哺,不要含著奶嘴睡覺。隨著乳牙逐漸萌生,先由家長幫孩子刷牙,隨著幼兒的成長,讓幼兒逐漸掌握刷牙方法,養成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口腔衛生習慣。1~2歲選擇的白開水刷牙;2歲以后開始用牙膏刷牙,每次刷牙不少于3分鐘。
飲食管理
不讓兒童攝取過多甜食,每日控制點心和零食的次數與量。
窩溝封閉的應用
對乳磨牙、恒磨牙的合面窩溝和頰舌面窩溝等易患齲的部位用封閉劑封閉,有較好的防齲作用。特別是"六齡牙",即幼兒在六歲左右長出的第一恒磨牙,咬合面有比較多且深的溝隙,好發齲齒,最需要做窩溝封閉。
定期檢查
乳牙易患齲,即使充填或預防治療后,也比恒牙更易復發齲病,家長應每隔三個月或半年帶孩子去醫院做定期的口腔檢查,幼兒園群體定期檢查也是幼兒齲病防治的重要環節之一。?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