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作者:紀正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中醫祛濕當因人而異,體質特點不同,濕邪侵襲人體的深淺輕重不同,祛濕方法也有所差異。因此,如果通過生活起居及食療等方法“祛濕”效果不佳者,仍需請專業中醫加以調治。中醫所說的濕氣又稱為濕邪,主要分為內濕和外濕,具體如下:
1、外濕:與自然界的環境有關,比如長期浸泡在水中或者居住于比較潮濕的環境下,身體會出現一系列不適的癥狀;
2、內濕: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濕氣,主要與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脾。脾具有運化水濕的功效,脾的功能失常導致水濕之邪在體內泛濫,大量濕氣在體內聚積并出現相關癥狀,如肢體沉重、乏力、口中黏膩、皮膚油膩、大便黏滯不爽、舌苔厚膩等。很多人說到了夏天會瘦一點,朋友和我說是因為我體質濕寒,濕氣太重才變胖的。聽到這句話,覺得有點對不起最近吃的肉。竟然連長胖這件事情都不是它的功勞。我想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祛濕”這個詞,或多或少都被說過濕氣重,那我們今天就好好的說下濕氣這件事!
祛濕=更健康?扯我們祛濕到底祛的是什么呢?從傳統醫學的角度看濕氣是一種非具象的東西,是一種虛擬的狀態。但是很多祛濕的方法祛的卻是具象的水,例如喝紅豆薏米水和拔火罐。喝紅豆薏米水祛濕應該是流傳最廣的吧,某寶上的銷售量非常的好,很多人都是紅豆薏米的忠實粉絲,表示非常有用,喝完以后特別容易上廁所。拔完火罐之后皮膚上密密麻麻的水珠也會被說成為祛濕的效果。其實只是皮膚在密閉空間里蒸發的水分而已,你用手在皮膚上捂一會,也會出汗。退一步說就算這些祛濕的方法可以祛除身體中的水分,那祛除這些水我們就會變得更健康嗎?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女人是水做的這句話,其實不光是女人,我們所有人體內最多的物質也是水。而且年紀越大身體的含水量越低,如果按照這個理論,我們是不是越老越健康?如果你有病理性的水腫,祛除身體過多的水分,對健康確實是有利的。但是引起病理性水腫的原因往往是器官功能或者是營養代謝激素水平出現了問題,例如心臟衰竭、肝硬化、重度的營養不良等。靠上面的祛濕方法是沒有用的,一定要去醫院做專業的治療。祛濕=治病?更扯,濕氣過重的表現是: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
把我們的身體這么多病理或生理狀態籠統的歸為濕氣過重,未免太草率了!引起大便稀溏也就是腹瀉的疾病就有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及其他功能性腸病等。引起噯腐吞酸也就是口臭和胃酸過多的疾病有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炎等。例如:很多職場人士沒有辦法做到飲食均衡,很多都是高油脂的飲食,食物難以完全消化,在腸道的滯留的時間會比正常大便要長,沒有辦法及時的排出,而且過多的工作壓力也容易造成胃腸功能的絮亂,胃腸道蠕動減少,導致大便變得粘連。疾病名稱帶"濕”就要祛濕治療?最扯,由于疾病名稱中有“濕”這個字就被判定為“濕氣”過重導致的。像類風濕關節炎、濕疹。很多人會把病因歸于濕氣,用刮痧、拔罐等方法來治療,不但沒有作用還會耽誤病情。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一定要去醫院正規治療,靠"祛濕"是絕對不管用的,真正有效的治療方式只有抗炎、免疫抑制等。
希望大家能明白我們體內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濕氣”,更不需要各種各樣的“祛濕”治療。在之前醫療水平沒有這么發達的時候古代人就會把一些解釋不了的炎癥、免疫反應、感染的癥狀籠統的歸為了毒、寒、濕等 。現代的醫療已經可以把很多疾病的病因研究的很明確,而且嘟媽相信在未來會更加明確。疾病的治療也會更加精準,所以有病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治療,不要因為“排毒”、“祛濕”等這些偽概念而延誤病情。疾病引起的這些癥狀“祛濕”不管用,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這些癥狀,改變生活習慣比“祛濕”更重要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就有風、寒、暑、濕、燥、火(熱)。濕本是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四個節氣為長夏,其時氣候主濕。正常的濕是萬物生長的條件,這時候對于人體無害。
當氣候變化異常,或我們的血肉之軀不能很好調適的時候,濕就變成了致病因素,是導致疾病發生的病邪,即“濕邪”。中醫學中,凡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的致病邪氣稱為“濕邪”。
如何有效“祛濕”?
“濕邪”生成有外因和內因,中醫“祛濕”自然也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第一種方法是生活起居調適。大家要養成飲食有節律的良好習慣,盡量少食生冷食物,保護好脾胃;避免長時間處于潮濕的環境當中,如盡量避免久居低洼潮濕的地方;回南天時可以利用空調除濕功能改變潮濕環境;動起來,通過適當的運動促進汗液排出,也有助于祛濕。
第二種方法是食療祛濕。大家可以選取藥性相對平和、藥食兩用的中藥開展一些日常祛濕,如:以芳香甘甜的廣藿香、佩蘭、扁豆花、燈芯草、陳皮等泡水代茶飲;或以白扁豆、赤小豆、芡實、薏苡仁等煮粥、煲湯。
!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